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简 报
2017年第3期(总第18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71)课题组办公室 2017年12月18日
领导同志如需调阅研究成果或有批示请电告: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 陈湘文13873130048 或 课题组 李晚莲 15074904929
目 录
课题组举行结项评审暨最终成果鉴定会议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课题组举行结项评审暨最终成果鉴定会议
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应急公共政策研究》(批准号为11&ZD171)课题组申请,并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领导同意,湖南农业大学于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市西郊宾馆(海淀区王庄路18号)举行该课题结项评审暨最终成果鉴定会议。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符少辉教授代表校学术委员会宣读了专家评审组专家委托函(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前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欧名豪教授、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列勋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朱正威教授等9位专家担任专家评审组专家,薛澜被推荐担任专家组组长。
课题组首席专家李燕凌教授首先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李燕凌教授详细介绍了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成果主要内容、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情况、成果的独到贡献及其社会影响,并针对研究成果的主要不足及其原因做了说明。
专家组听取了李燕凌教授的全面汇报后,审阅了课题组提效的《结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并根据汇报与成果实际,与课题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专家组对该课题成果进一步完善及未来研究的拓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专家组成员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课题研究整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可以结项。
|
|
李燕凌教授向专家组汇报课题研究情况 | 符少辉校长、李燕凌教授与专家组部分成员合影 |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2003年SRAS、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以来,动物疫病公共危机研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其中70%都是人畜共患病。动物疫病不仅可能严重打击畜牧业发展并威胁产业安全,而且还因为它对人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导致人类对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产生社会恐慌。越来越多的案例还显示,动物福利伤害诱发动物疫病,使得动物食品伦理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并引发动物食品伦理危机。基于探索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自然界灾变现象中人类干预活动科学规律的学习兴趣和责任,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及应急公共政策研究》。
一、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综述
课题组按照国家社科规划办下达的课题任务书要求,全面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课题研究计划整体执行情况如下:
1.课题推进。2012年3月举行开题报告会议,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担任论证专家组组长。2015年9月,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得滚动资助。2017年11月,举行结项论证暨最终成果鉴定会议。清华大学薛澜教授担任论证专家组组长。
2.调查研究。2012年起至2017年10月止,先后10次深入实地调研,调研之地遍布湖南、江西、湖北、贵州、广东、上海、浙江、广西、陕西、新疆、宁夏、内蒙、山东、四川等14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的95个县(市、区,下同)和1个建设兵团农垦团、177个村、6086个养殖户和76个规模化养殖企业,召开各级干部群众座谈会47次。
3.学术交流。开设专门网页http://www2.hunau.edu.cn/rwxy/zdxm/,22次发布研究成果。举办4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15名课题组成员先后访问美国、奥地利、新加坡、印度等国,参加危机管理领域国际学术会议8次,7次发表交流论文报告研究进展,宣讲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4.成果统计。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研究进展简报》19期,提交《调研报告》、《政策建议》8份、《成果要报》稿7份,两次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中央农办、农业部采纳。“黄浦江浮猪事件应急处置调研报告”、“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法治研究”系列著作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期刊(一区)论文2篇、ISTP收录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A类重要期刊11篇、CSSCI期刊论文2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篇、国际会议交流论文7篇,全部论文总被引168次。已出版著作9部,另有阶段性成果2部待出版,最终成果著作3部已通过鉴定待结题后出版,实际完成著作成果14部,形成“中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大数据时代农村公共危机防控”和“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法治”三大系列,合计400余万字。
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核心内容:
(一)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基础性研究
梳理了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文献,界定了基本概念和研究边界;提出“理论—机制—方法”的逻辑分析框架,阐释了“6个理论”、“3种机制”和“10种方法”;建构了“风险认知—扩散动力—演化规律—防控能力”的研究内容体系。
(二)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研究
从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内生与外生动力视角,开展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扩散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动物疫病传播对产生疫情公共危机的影响,研究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中政府、养殖户、社会群体(包括消费者、行业组织、第三组织、媒体与网民)的风险认知对危机扩散产生的影响,精确描述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三阶段三波伏五关键点”演化规律。
(三)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公共政策研究
建构了县乡基层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综合防控能力指数,并提出了加强防控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分析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虚假治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控手段“关口前移”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加强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治与政府责任建设的政策设想;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舆情管控与舆论疏导、全面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支持畜禽冷链产业发展、加强法制化的社会风险治理、加强动物福利与防控生态环保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政策综合改革建议。
三、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情况
收集10次全国大范围实地调查获取的调查县、乡镇、村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情况;乡村动物防疫员、县乡动物防疫站与动物防疫情况;县乡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处置“一案三制”、预案演练和防控能力建设情况;养殖户、规模化养殖企业业主人口学特征、生产经营、动物防疫、应急处置、政策评价信息;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典型案例信息,包括消费者、行业组织、第三方组织调查资料;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统计资料。查阅2003年至2017年6月农业部《兽医公报》、2003年至2015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系统整理了中国生猪疫病流行指数基础数据。采用报表与实地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湖南、湖北、江西、广西4省391个县畜禽产业扶贫与活禽交易市场调查数据。采用报表方式,收集湖南省118个县农村信息化支撑动物疫病应急防控基础数据。查阅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年以来保存的1552个临床病例和湖南省HP-PRRS全部的发病资料。整理数据与案例资料建立了2GB的数据库。
四、研究成果的独到贡献
课题组吸取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深厚的学术价值,借鉴同行专家丰富的研究经验,采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动物疫情损害演变与防控能力实现效果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寻求研究突破点,研究成果在学术思想、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发现,对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新见解。
(一)学术思想
1.提出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产业—卫生—伦理道德(动物食品)”新目标。本课题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目标,从传统的关注动物疫情催生畜牧产业危机和动物疫病诱发人畜共患疾病产生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提升到动物福利伤害导致动物食品伦理道德问题并产生社会安全危机的新高度,初步形成中国动物疫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产业—卫生—伦理道德”三个层级新的目标体系。
2.提出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理论—机制—方法”系统分析新思想。根据新思想,建立起“6个理论—3套机制—10种方法”逻辑分析框架。系统提炼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与防控6个基本理论,即风险临界理论、危机扩散动力学理论、关键链接点理论、大数据仿真理论、风险算法理论、问责与学习理论;全面阐释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3套基本机制,即法治化防控机制、制度化防控机制和信息化防控机制;综合设计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10种基本方法”,即“一案三制”、精准阻断、跨域治理、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绩效控制、信息化能力建设、政府责任法治、公共危机法治、动物卫生技术监管法治。
3.提出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研究“风险认知—扩散动力—演化规律—防控能力”新思路。新的研究思路以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损害为切入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认知分析为逻辑起点;提出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8力理论”(即危机引力波、危机内动力、危机外推力、危机诱发力、危机点爆力、危机助燃力、危机延续力、危机阻滞力),并从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内生力量、外部力量、阻力系统和力量平衡四个方面,系统开展了危机扩散动力学分析;提出用危机损害灾变函数与临界防控能力函数求解各演化阶段“时间窗口”和管理关键链接点值,精确描述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三阶段三波伏五关键点”演化规律;着重从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认知、危机学习和避灾容灾三个维度,加强与完善中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综合防控能力体系。
(二)理论观点
1. 治“灾”先疏“舆”。从本质上讲,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是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自然界灾变过程中,人类不当干预活动下的自然演化和人工干扰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突然发生的动物疫情损害,政府、养殖生产者、动物源性食品消费者、行业组织、第三方组织、媒体、网民都会根据自身利益目标作出相应的行为决策,舆情失控则是导致社会恐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舆情误导,扩大了人类应对突发性动物疫情的恐慌心理及不当行为干预,与突发性动物疫病自身扩散活动相互作用,导致了突发性动物疫情向公共危机状态发生、发展并加快转化。因此,治理突发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灾难,必须先阻断混乱的舆情扩散,疏通正面舆情传播渠道,加强危机演变与防控信息沟通。
2.把学习与容灾能力放在防控能力建设之首位。传统的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制度具有预警预防偏好。然而,动物疫情演变规律十分复杂,疫病变种导致人类防不胜防。人类要完全阻断动物疫病侵害几乎不可能。基于预警、应急处置不当的事后问责机制,并非促进防控能力增强的最佳办法。因此,应当重新定义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指数,要从危机学习、避灾容灾两个关键环节,推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关口前移”。提升危机事件中全面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真正积累防控经验。在容灾方面加大投入是可操控、更有效的防控能力建设途径。
3.跨域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必须实施全方位网格化防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普遍具有跨域特性,动物疫情传播又对公共危机演化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全方位网格化的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科技防控体系,对提高防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
1.创新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三阶段三波伏五关键点”演化规律精确描述方法。为解决运用TOPSIS方法计算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关键链接点精度较低的难题,本课题建立危机损害灾变函数与临界防控能力函数联合控制方程,采用方差多变点技术对纯粹的贝叶斯方法进行改进,运用基于贝叶斯方法GARCH模型中变点识别技术,较好地发现了求解各演化阶段“时间窗口”和管理关键链接点值的估计方法。
2.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复制动态方程求解复杂的社会信任修复难题。在网络舆情的环境下,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治理更加复杂化,危机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加大了社会恐慌,造成了社会信任损失。本课题首先对“政府—生产者—网络媒体—公众(包含消费者等在内的网民)”四方博弈问题进行生产者决策行为内生化改进,再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复制动态方程,成功发现“政府—网络媒体—公众”三方行为决策的社会信任修复演化趋势,并以“黄浦江漂死猪”案例进行了验证性检验。
3.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从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预警预防、风险认知、应急反应、责任追究、危机学习、避灾容灾、灾后重建等7个维度,重新定义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综合防控能力体系,设计19个变量为防控能力因素。采用DEMATEL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8个变量为原因型影响因素,其余11个变量为结果型影响因素。然后根据这8个因素构建了县乡基层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评价指数。研究还发现,8个原因型影响因素大多分布在影响风险认知、危机学习和避灾容灾等三个维度。
(四)数据资料的创新
1.实现了研究数据“海量”升级。课题组在全国14个省95个县(市、区)和1个农垦团76个规模化养殖企业、177个村、6086个养殖户进行大范围、长时期的调查,获取320多万个数据,突破了以往研究成果收集数据范围小、时间短和数据少的局限。
2.关键研究环节使用了大数据采集方法。以“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相关词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百度、新浪、谷歌、微博、微信等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文献21278篇,然后使用“爬虫”软件进行文本分析。
(五)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
1.改革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课题组向中央农办建议: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从事后补向事前补”改革;对病死畜禽地下交易“零容忍”;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2013年的三条建议,充分体现“放管服”的要求,具有政策前瞻性。时任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同志两次批示,农业部在全国迅速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采用“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提法。推动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从程序繁琐且不透明的事后灾损补贴,简化到无害化处理设施与加强处理能力为目标的事前补贴,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分期全面关闭国内活禽交易市场。近年来,我国多地暴发H7N9禽流感疫病且呈反复流行之势。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是消除人禽交叉感染疫病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畜禽生鲜冷链产业,有利于保障畜禽产品卫生安全。建议加强畜禽产品文明卫生消费宣传、三年内全面关闭活禽交易市场、补贴活禽交易转业经营、大力发展畜禽生鲜冷链产业。
3.建立最严格的动物疫情舆情管控制度与舆论疏导机制。通过对动物疫情危机舆情衍生型危机的“暴发点”观察与分析,已经证明,治“灾”必须先控“舆”。
4.加快建立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法治体系建设。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具有十分明显的外部损害特性,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公民权利克减不可避免。但是,目前,我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碎片化”现象严重、部门协作不力、公民合理权利亟需加强保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应急处置政府行政责任立法。
5.加强农村基层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建设。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因素丰富,而农村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则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村基层防控队伍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具有根本性的长远意义。
6.推进新时代动物福利和动物食品伦理道德规范。改变动物福利观念,不仅是促进动物生产卫生、提高动物食品质量、保障动物国际贸易稳定的要求,而且还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道德层面的进步催化作用。因此,应当加快建立包容各方利益诉求的动物食品伦理道德规范。
五、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两份《调研报告》、《政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中央农办、农业部采纳,进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调阅课题组成果1次。2014年1月1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专题通讯报道,报道中专门推介了李燕凌教授“走入田间接地气”的研究活动及相关成果。2014年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3000字的专题通讯报道“‘十年磨一剑’:探求动物疫情危机管理之策——记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李燕凌”,报道充分肯定本课题组两次向中央农办报送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获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农办、农业部采纳,进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8月31日,全国社科规划办《情况通报(第3期)》,将课题组阶段性成果著作《公共服务视野下的政府责任法治》,推荐列入在研重大项目代表性成果目录。
六、研究成果的主要不足及其原因
(一)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聚焦力尚未产生震憾效果
本课题要求开展跨学科研究,虽然课题组在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例如,五年内带动1个学术团队新增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领域11项公共危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培养了上述学科领域2位博士后、7位博士、26位硕士,打造了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发挥了公共管理学科在课题研究中的系统性引领性作用。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防疫学、动物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学科力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两张皮”现象。
(二)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制约研究成果精准性
本课题研究非常态管理问题,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是研究工作难点。课题组努力使用大数据技术,但由于数据处理实验室尚难以满足大数据处理功能要求,例如,在“三阶段三波伏五关键点”变点计算中,由于计算机服务器运算速度跟不上要求,“爬虫”软件使用效果差,导致海量文本数据信息分析受阻。
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处,教育部社科司,农业部畜牧司,农业部兽医局,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湖南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领导和专家。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