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涵发展 狠抓质量提升——人文学院召开2012年导师工作会议

时间: 2012/12/11   作者: admin   点击:

 

    12月8日上午,人文学院2012年导师工作会议在MPA教育中心举行。校长周清明教授、副校长符少辉教授、副校长张立教授等60余位导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人文学院院长李燕凌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新春教授代表学院作主题报告。他就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形势、问题、目标、改革设想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汇报。他指出,人文学院经过10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跨农科、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大学科,拥有公共管理等12个学位点的研究生教育大院。在汇报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时,他指出,在发展目标上,学院以成功申报公共管理博士点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科建设目标,这一目标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上台阶、上层次的发展目标;在质量目标上,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大质量观,坚持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政治导航、德育首位、素质优先、全面发展,关注研究生教育培养特定阶段的特定质量目标,提出国优、省优博硕士论文、CSSCI论文是学院向往和争取的目标。在汇报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设想时,他指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培养强院,是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的目标愿景;“选题会审”、“基于结果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新方案是凝聚力量,落实学院与学科所有效应用的新模式;“研究生优质论文工程”是狠抓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新举措;同时,学院在研究生助研与助研费、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设想。
    李燕凌院长向全体导师汇报了学院最新准备推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共12条内容,涵盖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目标、“基于结果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新方案、选题会审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题导师回避制度、优质论文工程、评奖评优等。李院长就“暂行办法”向全体导师解读了“五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设定公共管理为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目标,是因为学院有基础、有空间、有能力。二是为什么要实施“基于结果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新方案,是因为学院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培养质量堪忧,让全体研究生入学就带着问题学习,在实际中明确方向、目标,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三是为什么要实施选题会审,是因为人文学院创造了12个学位点的奇迹,在研究生考题过程中,曾出现诸多现象。选题会审是为了规范选题,更科学合理的开题,更是为了规范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氛围,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四是为什么要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因为课堂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国优、省优博硕士论文等奠定了基础。五是为什么要规范研究生发表论文,提出优质论文工程,是因为立足数量上更多、质量上更高的标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李燕凌院长指出,人文学院自2009年来,每年召开全体导师工作会议,导师工作会议已成为学院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已成为了全体导师增进感情、加强交流、研讨学术、共商发展的大会,希望全体导师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教育,以及“暂行办法”提出宝贵意见。
导师们积极讨论,共商发展。副校长张立教授、人事处处长毛祥成教授、宣传部部长周先进教授等诸多导师就人文学院“暂行办法”提出了宝贵意见。
    副校长符少辉教授指出,人文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快,提出的十二条“暂行办法”是创新、是提升,对提升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他强调,学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既要重数量,又要抓质量,关键在质量。研究生教育中的科研创新 要与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找到最佳切合点,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全面发展。
    周清明校长最后指出,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稳定本科教育,抓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学校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都在不断发展,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规模上达到了一定水平,重点在抓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则规模质量两手都要抓,重点在质量。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出,加快内涵式发展,关键就是抓质量问题,周清明校长希望人文学院全体教职工、导师凝聚力量、创新方法、改革模式,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努力把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提升到新的台阶。
 
人文学院召开2012年导师工作会议
 
周清明校长作重要讲话
 
符少辉副校长作指导
 
李燕凌院长深刻阐述“五个为什么”
 
刘新春副院长代表学院作报告
 
 
    (人文学院    罗宗贵)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