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校友在基层(四) | 滕明天:风吹稻浪起,情系沃土深
发布时间:2025-01-02 作者:滕明天
个人简介
滕明天,男,土家族,2000年10月出生,湖南常德人,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2023届本科生,管理学、法学双学士。湖南省2023年选调生,现任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刘家桥村党总支副书记。
引言
在湘农求学的四年生涯里,我深受母校“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精神的哺育和滋养,在稳扎稳打的学习中增进了专业知识,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涵养了家国情怀,立志将人生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愿把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伟大时代。
毕业之际,我选择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以小我融入大我,投入到为民事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增长见识、锻造本领,践行公仆天下的使命责任,带着初心与本真,奔赴三湘四水,到有村的地方,往深处扎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
根植“人民视野”,深思“研学”之道
刚入基层,面对乡土社会复杂陌生的环境,既有一问三不知的无所适从,也有专业知识不够用的窘迫,如何融入基层、有效推进工作是选调新人的“第一道关”。在组织和单位领导的谆谆教导下,我以调查研究和广泛学习作为破局解题的法宝,坚定人民立场,加强理论学习,倾听群众声音,找到群众诉求,提炼真知灼见,逐步拓宽思路,打开工作局面,洞悉问题本质。
一年来,我用脚步丈量乡情,走遍全镇9个村社,走进家家户户,详细调查集体经济、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收集村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利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农学著作等“良师益友”,厚实理论功底,钻研三农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中汲取思想伟力,形成产业分析报告4篇,国情调研报告3篇,集体经济及村情要素报告2篇。用心倾听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意见建议,先后赴鼎城、桃源、石门、沅陵、宜昌等地学习调研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模式,结合村情村貌,找到切入点,变难题为课题,集中精力逐一分析,坚持在正视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突破自我,努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激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砥砺“实干担当”,迸发“奋进”活力
“地方再小,也要真抓实干;困难再大,也要一往无前”。产业发展如何显特、基层现代化治理如何推进、美丽乡村愿景如何实现……,面对诸多问题,都需要扑下身子去研究和思考,以实干担当拼搏奋进。
这一年,从粮食生产到乡村振兴,从综治维稳到环境整治,我经历了不同工作、多条战线的锻炼与考验,为乡村发展留下了自己的奋斗足迹。作为镇党校讲解员,依托踏水桥支部革命遗址,根植红色革命沃土,通过编写红色剧本、演绎红色历史、讲解红色故事,推动党的理论政策声声入耳、深入人心。扎根广袤原野,凝聚多方智慧,建立省作物学会、湖南农大专家教授技术联系渠道,践行“让种粮也能致富”的目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携手中南大学成立“大思政”实践育人联盟基地,举办选调生“湘遇”大学生系列活动,邀请基层选调生、湖湘学子到村调研指导,赋能产业发展。正是在一场场振兴硬仗、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我不断收获成长,锻造本领,更加深切认识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责任与担当。
涵养“乡土情怀”,守正“初心”不渝
诚如文学家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朴实的初心,只为人民。初到岗位,镇党委书记就告诫我们年轻干部“要有扎根基层的决心,厚植乡土情怀,注意言谈举止,树立良好形象,以务实的作风让百姓信得过”。实干映照初心,作风彰显情怀。
一年来,在一次次走访慰问、一次次矛盾纠纷调解中,我真正读懂了“人民”二字重如千钧,切身领悟到广袤乡土的生机蓬勃,对基层的了解也从肤浅到深入,掌握了不少的工作方式方法,结识了很多民间高手,内心深处早已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鸣、共振。回望来路,驻村的日子里有平凡,也有温情,群众的嘘寒问暖、领导的耳提面命、同事的热心帮助,共同描绘了基层工作生动的图景,我心向往之。“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铁杵成针的力量源自坚持,奔赴基层的本真源自初心。揽初心入怀,携人民共进。风吹起稻浪,做一粒心向人民的好种子。
结语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从初心出发,把青春献给人民;从修业学堂出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于砥砺奋进中锤炼本领,于艰难险阻中坚守本心,做到与光同尘、与民同心,真正走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在新时代浪潮之中全力奔赴,努力交出湘农青年最为诚朴厚实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