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校友在基层(三) | 李文杰:于乡村热土践行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4-12-21 作者:李文杰
个人简介
李文杰,男,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24届硕士研究生,湖南省2024年选调生,目前分配在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的全义村锻炼。
引言
新时代新使命,是开拓者的机遇,是奋斗者的天地,是奉献者的家园。我选择成为一名乡村基层选调生,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基层工作的向往。我始终坚信,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乡村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乡村基层工作,既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锻炼,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意,体验最真实的乡土生活,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知不觉,从湘农公法毕业到桂阳县正和镇已近三月,谨以此篇,与各位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所感所悟。
践行“基层情怀”的使命
我硕士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校时免不了被书斋里“高大上”的知识和理论围绕,这些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但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让我不断挂念起我们脚下的乡土,不断思考在新时代格局下自己可能的作为。但是真正让我想要并决心前往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原因是我的导师陈弘教授的教导。我的导师时常说:要明白什么是基层情怀、明白为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要知道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民族、人民“大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也许都不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权力。但人生价值的选择标准,不应是“精致的利己”,而是“自我、国家、时代命运”的有机结合。在自己选择的岗位上,将个人之热爱,个人之所长,发挥运用于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需要中。这份热爱,既是兴趣的升华,是专业的投入,更是终身的寄托。
抱持“过五关”的毅力
我怀着对新工作的好奇与热爱奔赴基层“练兵场”磨练成长、锻炼能力,为我国基层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扎根基层我就感觉到自己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语言不通,面对基层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我深刻体会到方言壁垒所带来的沟通难题。二是“娇生惯养”,基层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或校园相比,显得更为朴素与艰苦。三是害羞腼腆,常感眼高手低,没有完全抛去校园里的书生气。面对这些困难,更需要我们勤学善思,“自找苦吃”,我们青年人要不怕吃苦,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当作磨炼自己的机遇,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自己。
铭记“三个谁”的意义
第一,明白“我是谁”。“我是谁”认识得越深入越透彻,就越能明白工作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就越能把握初心和奋斗的方向。我是组织的人,就要下到组织基层做好基层实践工作。基层是一场没有捷径可走的历练之旅,我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然而,正是这份压力,促使我更加谦逊地俯下身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投身于学习和实践中。
第二,弄清“为了谁”。为了谁,理性的答案是由小到大,小大相济。作为年轻干部,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秉承科学精神。弄清“为了谁”中的“大”和“小”,便能在实践中找到最坚实的支撑点和最正确的用力方向,所做的工作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利益。
第三,明确“依靠谁”。孤木不成林,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需巧用“借力而行”的智慧,更要深刻理解“依靠谁”的真谛。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更是对初心与使命的深刻拷问。当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时,我们的行动就会更加充满动力与方向。听民意、集民智,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样的合力,将是无坚不摧的。
何谓选调生?这是我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选调生也许就是“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我们当共勉,选调生不仅是所谓的“香饽饽”,更应是“重担子”,选调生不是“头衔”“光环”,而是“责任”“担当”。我定会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幸福,新时代需要奋斗”,在实践中成长,在磨砺中成熟,在奋斗中成事!
行笔至此,我想对同学们说:作为农大人,我们更要心怀“解民生之多艰”的理想信念,躬耕广阔农田,学农、爱农、投身农业现代化,到广大农村去,到无垠田野去。在田间地头听蛙声蝉鸣,在美丽乡村感受深情款款,在充满诗韵和烟火气的潇湘大地扎根探索,施展拳脚,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