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校友在基层 (七) | 张静怡:踏“乡土之路”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6-16 作者:张静怡
个人简介
张静怡,女,汉族,2000年9月出生,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24届硕士研究生,湖南省2024年选调生,现任长沙市宁乡市流沙河镇瓦子坪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引言
2024年8月,我告别了校园,从十教的自习室走向瓦子坪村的田间地头,开始了选调生的基层锻炼。七年的湘农求学时光,赋予我专业知识的积淀,以及"朴诚奋勉、求实创新"校训精神的浸润;而七个月的基层淬炼,却让我懂得﹣﹣最精准的"政策分析",永远是沾着泥土的脚印;最动人的"公共服务",必定带着柴火灶的温度。
坚守初心,熟悉脚下的土地
选调面试时那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在刚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时就遭遇了现实考验。第一次处理群众纠纷时的语无伦次,第一次撰写公文时的无从下笔,第一次接待来访时的手足无措……这些"第一次"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本领恐慌"。虽然会说一口流利的宁乡话,但我这个"本地人"却成了实实在在的"门外汉"。村干部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会说家乡话只是第一步,懂群众心思才是真本事。"从此,我带着笔记本走村入户,在家长里短中学习群众语言,在田间地头感悟基层智慧。七个月来,100余户家庭的走访记录、12页的村情要素报告、20余条民生诉求,让这本"民情日记"成为了我最珍贵的成长见证。
砥砺恒心,掌握工作的方法
从防返贫监测排查到走访脱贫户,从村情调研到矛盾纠纷调解,我逐渐完成了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最难忘的是医保征缴攻坚期,我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白天挨家挨户讲政策,晚上挑灯夜战核数据。面对不理解政策的群众,用"先听牢骚再讲政策,先拉家常后算明细"的办法,最终以网格97.49%的参保率交上答卷。当看到全镇医保收缴工作圆满完成时,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的"恒心",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里,体现在干部们的务实作为里。如今,从信访接待到材料撰写,从走访群众到宣传报道,我逐渐找到了工作的节奏和方法,那个曾经手足无措的新人正在基层这个大课堂里茁壮成长。
满怀爱心,增进群众的感情
基层工作琐碎而具体,却承载着群众最真切的期盼。走访未成年人家庭时,我会用心记下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看望脱贫户时,总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有个留守儿童曾悄悄问我:"姐姐,你以后会一直来看我吗?"这质朴的期待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如今,走在村间小路上,村民们亲切的问候让我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不是文件里的宏大叙事,而是田间劳作的汗水、灶台上飘香的腊肉、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
七个月前,我带着论文来到乡村,如今,这片土地回赠我一部更厚重的"无字书": 它教会我"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的实践智慧;它告诉我"政策落地不是复印文件,而是翻译成民心";它让我明白"最好的宣传是蹲下来和乡亲唠嗑"。七年湘农,一生乡土。我的"学位帽"终将褪色,而这份用脚步写就的"基层答卷",正在广袤田野上续写新的篇章-﹣因为,选调生的"调"字,终究要写在"调解纠纷"的调解本上,"调研走访"的调研表里,"乡村振兴"的奋斗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