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学风活动部主办的"数字技术与非遗传统融合创新大赛"在十教北302正式启幕。赛事设立创意与宣传双赛道,本次活动由学院正处级组织员龚小娟,学工组老师刘余君、孙朝昶,学院学风活动部部长郭佳怡、副部长李潇寒担任评委。
创意赛道共呈现6组作品:龚雅彤团队《敦煌新韵》、何夏雪团队《螺钿》、陈婵娟团队《智绣之境》、杨清宇团队《数"智"非遗》、梁嘉维团队《数字织梦,非遗新生》及曾莉团队《数字承京韵,非遗舞国潮》。参赛作品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就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灵魂的魔法笔——它既能精准复原褪色的敦煌色系谱,又能为螺钿纹样设计提供无限可能;既能通过3D建模让湘绣作品突破二维局限,又能借助AI生成让非遗元素与当代审美碰撞出新的艺术形态。
宣传赛道的讲解也让我们看到了AI技术通过数字化保存、创新性设计和年轻化传播,为非遗传承创造了让古老技艺真正活起来的新可能。龙俊肖《守护深山智慧,传承非遗苗医》阐释AI在文化保护中的实证价值;朱赛萌《数字织梦,非遗新生》与段丽婷《传统与科技的碰撞交融》介绍技术对创作、传播与保存的作用;赵希含《非遗蟳埔簪花》及杨亚仪《区块链+电商助力刺绣传承》又为我们认识AI助力非遗提供新角度。
赛程尾声,龚小娟对此次参与赛事的小组进行简要点评,她充分肯定作品的创新性与汇报者的讲解表现力,其次指出各小组存在项目分类逻辑不清的问题,并寄语参与者未来在技术应用层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最后经由几位评委打分,创意赛道何夏雪组拔得头筹,杨清宇组和曾莉组并列第二名,宣传赛道杨亚仪获第一名,朱赛萌获第二名。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中,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运用专业能力结合数字技术,在保存非遗精髓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审稿人:潘斌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