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姆指课堂第97期张海波——汶川地震对口支援与可持续恢复

时间: 2021/01/04   作者: 陈梦雅   点击:


授课名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张海波老师为公法院博士生开展了题为“汶川地震对口支援与可持续恢复”的生动授课。

授课时间:2021年1月4日下午2:30,十教北303

 

内容提纲:

一、 研究问题:

1)实践问题如何凝练为一个理论问题?(注意理论问题与科学问题的区别,理论问题需要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对应、对话)

2)对口资源——对应的是灾后恢复。灾后恢复是整个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对口支援促进可持续恢复的作用机制吗?

二、 理论框架:

1)作为结果的可持续发展

2)作为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3)作为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灾后恢复不应该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开始了(一个结构)。灾后恢复与应急响应后是一个连续的阶段,也是一个多主体交互过程(多主体交互结构)。多主体交互结构是松散还是有一个中心的严谨安排,各国不一样。外部主体和内部主体的互助,外部主体撤离后,内部主体可以自身发展——可持续恢复。外部主体与内部主体的互动,推动内部主体的自力更生的能力,实现灾后的物理重建——社会系统修复——社区重建。

三、 方法与资料:

综合化运用多种资料,尤其是现场资料;应急管理——田野调查:快速响应研究,不在第一时间,会产生数据腐化;案例研究代表性仅仅是一点,应急管理中极端性更有意义。应急管理本身就是研究社会系统失序状态下的政府管理行为,极端情况下,社会失序更明显。

四、 研究发现:

1)关键外部主体:公共组织,事业单位,企业。

2)关键内部主体:受援助方。

3)基于权威服从的互动;基于资源输入的互动;基于知识转移的互动;基于利益互惠的互动;基于绩效比较的互动。

五、 讨论与结论:

举国体制下,基于权威的互动是其他互动的动力源头,是推动其他互动的第一油门,在非举国体制下,没有这个油门,如何牵动其他的互动?混合式的协调机制建立的第一动力是什么?

 

大合照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