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时间: 2020/10/06   作者:   点击:

公共管理 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学位授予标准

学科概况与学科方向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主要以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公共管理的权力、结构、过程、功能、行为、规则及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共组织、公共价值与伦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内容。公共管理既研究抽象理论,也研究具体问题,并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2003年获批公共管理硕士点,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权点,2011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资格,现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61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1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人才计划10人。本学科队伍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90%,获得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教师占70%

本学科拥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中心、南方粮油2011协同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农村公共危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政府省级优秀教学实践基地等省部级平台和“中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院”。

5年来,本学科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9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12项,获省优秀学位论文、省部级优秀论文奖38篇。

本学科围绕国家与地区发展战略,设置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应急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法规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县乡政府绩效、农民健康发展、农村公共危机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努力推动公共管理学与农学、畜牧学、资源环境学等校本优势学科交叉发展,形成农村公共管理学科特色。

(二)学科方向

1.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客观规律的科学。本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地方政府治理与创新、非营利组织管理、政府数据治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土地政策与村镇规划、教育行政等。

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主要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基金及其管理活动的发展历程、内容、项目分类和社会功能,揭示社会保障活动的体制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本学科方向主要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民健康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大重点领域,重点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

3.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法规)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法规)是研究土地资源管理基本制度、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土地政策分析、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流转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本学科方向主要关注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农村土地利用与流转等。

4.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研究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应急管理资源配置、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安全科学与防控技术、危机信息系统与网络舆情、应急公共政策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本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灾害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风险管理与心理干预、应急公共政策与法规等。

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具备科学、严谨、求实的探索和治学精神,对学术研究秉持开放、包容和发展的态度,能够在对公共管理实践和相关理论学说的分析中发现和把握问题,确定学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的着眼点;认识到既有研究的长处和局限性,具有学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 学术道德

树立法制观念,遵循学术伦理,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权益。严守学术诚信,论文写作符合规范要求,引文标明出处,在对与理论不相符合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时,科学严谨,不随意篡改研究数据。恪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标准,维护学术尊严。

(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教育以培养从事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为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养成。该学科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中做出创新性成果。在以上基本要求下,不同学科方向的所授课程可围绕学科方向具体要求设置。同时,培养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博士研究生能够参与各种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学术交流、职业实践等学术研究活动。

经过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应养成公共管理思维,掌握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熟练掌握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包括各种常用的统计软件或质性研究工具,如SPSSSTATANVIVO;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专业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或实际间题,并为推进思想认知和学术发展、增加新知识做出贡献。

(三)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应该积极拓展学术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中、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查询技巧,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动态前沿。通过研读文献和实践等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增进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认识,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研究成果,促进本学科的知识增长,并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创造出新的知识。

2. 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指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做出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应该掌握学术评价的标准,能够从规范性、客观性、理论性、逻辑性、创新性、扎实程度、实践指导意义等标准出发,分别从客观事实、理论假设、归纳和演绎逻辑推理过程、研究方法、结论及其推广性等几个方面,将一项具体研究放在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鉴别。优秀的学术成果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3. 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研究生应能够基于公共管理实践或学术发展史,提出公共管理领域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熟练掌握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统计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特定的研究问题进行全面而深人的研究,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 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能力是指能够做出有新意并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研究成果的能力。学术创新体现在理论、方法、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研究生应能够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选择新的研究角度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完成扎实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5. 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是指研究生表达自己学术思想、见解和成果的能力。为了获得这种能力,研究生应能够利用多种语言、媒介、通信技术和信息手段,通过诸如加入学术团体、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出版学术论著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必须清晰阐述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

6. 其他能力

博士研究生要注重个性与全面发展,在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继承与创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文献评述的要求

选题应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研究问题聚焦,研究内容明确,具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的研究条件和可操作性,研究的工作量、广度和深度应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应有独立的文献评述部分,文献评述应涵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文献,并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论。

2.规范性要求

论文要符合学科规范性的要求,包括选题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材料翔实、文字表达准确而流畅、结构合理、论述和推理的逻辑清晰严密,书写和引注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应表明作者在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上取得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了新的问题,发现新的事实,拓展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

普博生、硕博连读生在读期间,须符合以下要求之一: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JCR二区及以上的SCISSCI源刊论文1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研究》发表论文1篇同时在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或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含扩展版)发表论文2篇,CSSCI源刊论文3篇(不含拓展版)。

直博生在读期间,除完成普博生、硕博连读生在读期间的要求外,须完成1篇案例收录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 

点击下载文件: